末路枭雄——萨达姆的8个心理顽疾。
他名字的含义是“坚定不移的战斗者”他的三部文学作品只有一个主题:决不低头!当西方记者把他比作人类文明公敌希特勒时,他不认同:“希特勒太软弱了”。
然而在伊拉克时间2003年12月14日,他被俘的第二天,2500万伊拉克国民及全球数十亿观众在电视里看到,敌军医生一声令下,他乖乖地张开了嘴巴。
一个胆敢发动两伊战争、入侵科威特、屠杀库尔德人以及残酷镇压什叶派穆斯林起义的铁腕君王,在美国人的摄像机前成了一个被随意摆布的小丑。
随后的狱中审讯,他又回复了以前的暴烈形象,声称自己依然是伊拉克总统,不肯低头。九个月来,从流亡、抵抗、被捕到最终的监狱生活,他心里在经历着什么?
细节一:《罪与罚》
12月15日,美军向部分国家的记者展示了萨达姆被捕前住过的农舍。记者发现,在萨达姆的床头赫然摆着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从小说情节中或许可以窥视萨达姆的内心世界:法律系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幻想摆脱这一切,幻想为人类造福,但他选择的“斗争”道路却是不择手段地首先保证个人的“自由”。于是他不断杀人,罪行累累,直至最后自首。但最终,他并不认为自己有罪,自己的罪只在于没能坚持住。
精神分析结论:阉割焦虑。阉割焦虑,也就是通过对自我的伤残,来博取父亲的宽恕和慈爱,并分享父亲的权力。阉割焦虑能解释萨达姆的一些让人们费解的行为,固着在此阶段的男人往往幻想自己是一个女人,这意味着遭到阉割,也就是身体伤残。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萨达姆与先知达成契约——如果伊拉克能赢得这场战争,他就用自己的鲜血誊写一遍《古兰经》。伊斯兰教是禁止用鲜血誊写《古兰经》的,然而在此后近十年间,他依然一意孤行,捐赠了28公斤鲜血,写成605页的《古兰经》。
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扎比芭与国王》中:国王担心在他死后人民污辱他的尸体,为此问扎比芭:“人民需要国王严厉管制吗?”她答道:“要的,国王。”
精神分析结论:口腔性格
口腔性格表现为对爱的需求,而且需要即刻就得到满足,有人将这称为“快意恩仇”。这很像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对母亲的要求。
流亡期间萨达姆依然冒险与宠妻联系,是口腔性格的典型表现。在他写的《扎比芭和国王》中,国王说:“我是伟大领袖,你们必须服从我,此外,你们还须爱我。”萨达姆多次采用暗杀行动以迅速达到目的,也是此性格的表现。被捕后,他的囚室里不但摆放着死去儿子的照片,旁边竟然还放着小布什的照片,“快意恩仇”之感极其强烈。
细节六: 怒骂临管会
12月14日下午,在美国官员的带领下,4名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成员去“看望”萨达姆。他看到了身穿白长袍、黑夹克、坐在床上的萨达姆。萨达姆认出了临管会成员之一的帕沙希。他对帕沙希说:“你以前是我的外交部长,你和这些人搞到一起干什么?”帕沙希没有理会他。……一名临管会成员问萨达姆,在被美军抓获前他为何不自杀,并说“你是一个懦夫!”萨达姆听了这话,开始用他所知道的所有脏话怒骂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