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的过程中,尽管在某些方面侧重相似,但在另一些方面则侧重互补。但是,无论是哪一方面,人们总是既考虑相似性又考虑到互补性。这种相似性和互补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人们择偶的心理平衡模式。基于这样一个模式,陈家麟等认为,青年人在择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婚恋心理学家们指出,不健康的择偶动机往往是引起婚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不健康的择偶动机往往埋下了有害性心理卫生的种子,因而也易使婚姻出现危机。所谓不健康的择偶动机主要是指以下几种。(1)生活依赖由于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吃、穿、住等生理、安全需要后,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因此,把寻找生活依靠作为择偶的优势动机,在一定条件下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尽管美满的婚姻与适当的依赖动机相吻合,不适当的依赖动机却也容易导致琴瑟不和。比如,当依赖者对被依赖者产生过高的物质需求而达不到目的时,或者生活依赖与感情寄托的要求相矛盾时,尤其是在物质条件改善(或恶化)且机体的基本需要得到(或得不到)满足时,一些人的感情就会发生见异思迁等微妙的变化,婚姻裂变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2)政治靠傍把联姻作为提高家族和个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手段,从而达到改善处境或名利双收的婚姻目的,这是古往今来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择偶的普遍动机。这种动机在当事人婚姻自由度极小的传统的社会里很少会酿成婚姻苦酒。但在自由婚制的现代社会,却常由于攀龙附凤而沉浸在憧憬未来的幸福之中,因而对尚在热恋中的恋人的缺点听而不闻或对双方异质及差距视而不见。这就不免为将来格格不入和快快散伙埋下了伏线,而一旦对方及家庭的功名利禄土崩瓦解时,又势必拂袖而去,另攀高门。(3)填补空虚弗兰西斯-培根在《论恋爱》中说道:“当人心最软弱时,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独凄凉时,虽然后者未必得到爱情,但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人爱情的火焰中。”人们在孤寂、压抑、惆怅等心理的支配下之所以容易堕入情网,这不仅是因为爱情具有抚慰、治愈心理创伤及陶冶情操、开阔胸襟的功能,也是由于陷入困境的当事者的解脱、补偿心理在起作用。(4)利欲交易把婚姻当做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跳板。此种择偶动机是当事人错误的恋爱道德观的折射,而此种沦落的道德价值观也反映了当事人在择偶需要上的虚荣心、享受欲和自私人格。择偶动机中的利欲交易集中表现在以郎才换女貌、以房子换位子、以金钱换户口、以结婚换绿卡等方面,这就使婚姻的爱情基础荡然无存。而一旦自己的某种生理、心理、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时,就会演出过河拆桥、损人利己的恶作剧。除了上述4种择偶动机外,还有一些不健康的择偶动机,诸如打赌、戏谑、报复、攀比、怜悯等,这些都是有害于恋爱心理卫生的因素,因而也是应该摒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