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以无排卵型占80%以上。本病属中医“崩漏”的范畴。西医治疗方法是诊刮和性激素治疗,但疗效欠佳,易复发。笔者自1990年4月~1996年6月运用益气止血调冲任法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全部为门诊病人;年龄最大者48岁,最小者14岁;14~22岁22例,23~40岁10例,41~48岁20例;未婚者23例,已婚者29例;无排卵型43例,有排卵型9例;有14例患者进行了出血期子宫内膜诊刮:病理检查,子宫内膜为增生期5例,单纯增生过长7例,分泌早期2例。血红蛋白平均值为83g/L。随机分成两组,中药治疗组32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症状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崩漏的诊断依据,52例病人均符合崩漏的诊断。临床表现为月经无周期可循,经量多或暴下如注,或漏下不止,或两者交替出现,面色白 光白或萎黄,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胸闷纳呆。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脉沉弱。部分患者有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沉细。本组病例属于崩者16例,漏者36例;阴道流血时间最长58d,最短12d。
2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治法为益气补血,化瘀止血。基本方: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
12g,香附10g,当归15g,益母草10g,熟地炭12g,蒲黄炭10g,阿胶珠15g,地榆炭12g。随证加减: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阳虚者加菟丝子、炒艾叶;脾虚纳少者加砂仁、淮山药;肾虚腰酸者加川断、杜仲。用法:每日1剂,水煎,留渣再煎,分2次服完。血止后调月经周期,连续服药观察3个周期。
对照组采用性激素(黄体酮25~50mg/d,肌注3~5d)止血或刮宫止血,然后行人工周期治疗,即自月经第5天开始每日口服乙烯雌酚0.5mg,连服20d,继之黄体酮肌注20mg/d,共3d。连用3周期。两组病例均随访6~12个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经量、经期、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或更年期妇女血止绝经者;好转:经量、经期、周期虽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或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无效:阴道出血无变化。
3.2 治疗效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20, P<0.025 从表1可看出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与对照组的65.0%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中药组的疗效优于常规疗法。中药组的止血时间最短2d,最长12d。随访观察结果,中药组复发率27.6%(8/29例)低于对照组46.2%(6/13例)。可见中药组治疗效果较稳定。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41岁,已婚。1995年3月18日初诊,主诉阴道流血淋漓不断2月余,量时多时少,有时血止2~3天又复流,色鲜红,夹有小血块。伴头晕耳鸣,体倦乏力,腰膝酸软,胸闷纳呆,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曾予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均正常,诊刮病理检查为增生期子宫内膜。中医诊断:崩漏,证属气虚血亏,肾虚血瘀型;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给予益气补肾,化瘀止血。处方: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2g,当归15g,香附10g,益母草10g,阿胶珠15g(烊化兑服),熟地炭12g,蒲黄炭10g,地榆炭12g,川断15g,杜仲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2剂后出血量减少,5剂后出血停止,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改为服用归脾丸3个月以调经治本,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月经正常。
5 讨论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所致,青春期是由于发育成熟不全或延迟,更年期由于卵巢功能自然衰退而引起。且有精神因素、环境和气候等诱因。我们运用益气止血调冲任法,随证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有效率为90.6%,且疗效稳定,比西医常规治疗效果好,无雌激素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及手术治疗的痛苦。作用机理可能为止血和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而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恢复正常。#p#分页标题#e#
中医学认为崩者脏腑损伤,漏者劳伤气血,均为冲任二脉受损之故。常见原因有肾阳虚衰,血海失固;心气下陷,气不摄血;肾阴亏损,血热偏亢;肝不藏血;郁怒伤肝,气滞血瘀;脾阳不振,脾湿不化,湿热下注,脾不统血等。以上因素导致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冲任受损,发生崩漏。
治疗崩漏,调理脾胃是首要环节,盖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不健,则气机升降失其常度,气不顺,血不安,则循环失常。再则,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崩漏止后,更需调理脾胃以资化源,巩固疗效,以防复发。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调则血循常道,气乱则妄行无度,气充则摄血有权,血液自无下溢之变,气畅则血液流通,瘀血自消,故调气一法,甚为重要。补养肝肾是治疗崩漏的重要措施之一,因冲任二脉隶于肝肾,肝肾亏损则冲任失养,气机失调,因此,补养肝肾,即是调养冲任。
中医强调治病必求其本,而于崩漏一证因以失血为主,在治疗时应配伍止血药治标,可较快地止血。益气止血调冲任为标本兼顾之法。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升提,尤善固经止崩;党参、茯苓、炒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活血使新血能生,瘀血能祛;香附、益母草理气活血,补而不滞;地榆炭、阿胶珠、熟地炭、蒲黄炭长于止血治崩。全方益气活血止血,固血调冲任,使血止而经调。
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是辨证的重要参考,临床上崩漏以青春期、更年期多见。青春期禀赋不足,天癸初至,肾气较弱,冲任不盛,不能调摄经期,制约经血而发生崩漏;更年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脉虚,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出现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故在治疗上应根据青春期重在补肾气,调冲任;育龄期重在疏肝养肝,调冲任;更年期重在滋肾调肝,扶脾固冲任,灵活进行辨证论治。
作者简介:梁晓秋,女,36岁,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史宇广,单书健主编.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崩漏专辑.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64~65